如果玩过战雷海战的朋友,一定会遇到一种坦克炮塔加快艇舰体的海上轻型战舰。这种简单的缝合从火力到防护都是不错的组合。虽然舰体依然薄如蝉翼忠程配资,至少炮塔防护提升了。
图片
早在1925年,苏联海军就对河用装甲炮艇产生了兴趣。1929年中东铁路(KVZhD)冲突表明,河上战舰在保卫边境方面具有巨大意义。尤其是在黑龙江流域,苏联与当时去中心化的“东大”以及逐步侵占“东大”的日本接壤,形势复杂。沙皇时代建造的舰艇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性能上都已过时。
苏联的河用(浅水)舰队急需新型舰艇,幸运的是,随着工业化的启动,国家的工业能力得以恢复并提升。
1931年11月12日,工农红海军(РККФ)司令部正式批准在阿穆尔河建造两种型号装甲炮艇的技术任务书。设想中,大型炮艇应配备两门安装在炮塔内的76毫米火炮,小型炮艇则装备一门76毫米炮。两型艇都将装备两座安装7.62毫米机枪的小型炮塔。大型炮艇将使用双引擎,小型为单引擎。设计要求大型艇吃水不超过70厘米,小型艇不超过45厘米。此外,为了便于运输,所有炮艇的外形尺寸都需适配铁路平台运输。
这些装甲炮艇的用途包括:火力支援、打击敌军渡河点、执行侦察任务、护送登陆部队、巡逻以及与敌方炮艇作战等。
1932年6月22日,技术任务正式下达给“列宁格勒内河船舶设计局”(Ленречсудопроект)。关键部件方面,选定了ГАМ-34汽油发动机和来自T-28坦克的炮塔,搭配КТ28型火炮。到当年10月,大型炮艇的“1124号工程”设计完成,不久后小型炮艇的“1125号工程”也随之完成。两个项目的首席设计师是尤利·尤利耶维奇·贝努阿(或尤利·尤利耶维奇·伯努瓦)(Юлий Юльевич Бенуа,1908–1966),他是著名圣彼得堡建筑师(也是前苏联农业部工作人员)尤利·尤利耶维奇·伯努瓦(1852–1929)的孙子兼同名后代。
图片
尤利·尤利耶维奇·贝努阿(或尤利·尤利耶维奇·伯努瓦)(小)后来成为苏联海军装甲炮艇的首席设计师,1957年在此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
图片
该系列装甲炮艇于1933至1934年间由戈尔基命名的第340号工厂(“红色金属工人”,位于泽列诺多尔斯克)接到生产订单。得益于焊接技术的广泛应用,炮艇很快实现了批量生产。
1124号工程的炮艇装备了两座T-28坦克炮塔,每座配有标准76毫米火炮和一挺车载机枪,另有一挺DT机枪安装在舰桥顶部的PB-3机枪塔中。全艇共装备三挺采用风冷、弹匣供弹的DT机枪。其火炮基于1927年型76毫米野战炮改装而来。艇员共16人:包括艇长、首席机械师、一名机械师、八名炮手和机枪手、一名首席舵手、两名舵手和一名无线电员。推进系统采用两台由米库林设计的ГАМ-34航空发动机。
第一批共28艘1124型装甲炮艇于1937年4月初交付阿穆尔舰队。1937年4月16日,红军总参谋部海军处处长、一级舰长P.G.斯塔谢维奇(1895–1938)下令,为这些炮艇分配以下战术编号:
哈巴罗夫斯克支队:第1分舰队:№ 11 至 № 15;第2分舰队:№ 21 至 № 25;布列亚支队:第4分舰队:№ 41 至 № 46;第5分舰队:№ 51 至 № 55;泽亚支队:第6分舰队:№ 61 至 № 67。首批装甲艇服役后暴露出航海性能不足的问题——高速航行时甲板常被水覆盖,甲板作业变得不可能。红海军造船局第2科通过在船体加装类似碰靠木的防浪挡板,有效降低了浪花溅落。
到1941年1月1日,共建成172艘装甲炮艇,包括1124、1125以及1125柴油改型S-40。然而,截至1941年6月22日,受T-28坦克炮塔短缺影响,仅有71艘完成服役准备,其中1124型28艘全部编入阿穆尔舰队,1125型42艘(其中16艘也进入阿穆尔舰队及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部队,22艘配属多瑙河舰队,4艘编入波罗的海舰队),另1艘S-40型被派往阿姆河服役。
卫国战争初期的战斗验证了装甲炮艇的作战效能。1941年8月18日,国家国防委员会(ГКО)决定,不仅要完成此前已开工的68艘1124和1125型炮艇的建造,还要追加建造66艘(由人民造船工业部完成)和44艘(由内河舰队人民委员部造船厂完成)。
随着法西斯德军迅猛推进,苏联失去了包括基辅“列宁锻造厂”(第300号工厂)在内的一些造船设施。此外,1941年9月,斯大林格勒第264号造船厂(Красноармейская верфь)被划归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尚未建成的炮艇被转移至阿斯特拉罕,在那里完工服役。
此时造船能力已大为缩减,1124型炮艇的建造仅由泽列诺多尔斯克的第340号工厂和阿斯特拉罕的第115号工厂继续进行,且仅第340厂具备相关经验。
问题还不止于此。工厂严重缺乏原材料和设备,造船用材料只能按“剩余”原则分配。T-28炮塔已耗尽,T-34的炮塔全留给坦克生产,ГАМ-34发动机优先配给空军,装甲钢也被坦克工厂征用。
工厂只能自力更生。1942年,泽列诺多尔斯克工厂掌握了装甲加工技术,开设了一个车间,将已服役过的АМ-34РНБ航空发动机改装为带有倒档离合器的舰用发动机。借此,18艘积压的1124型装甲炮艇得以交付海军。1943年交付22艘,1944年再交付最后13艘。当时该厂已将约80%的产能转向为陆军服务,海军订单仅占20%。
位于伊若尔的造船厂于1940年开始建造6艘1124型炮艇,1941年春下水,但在列宁格勒的第194号厂才完成建造。其中№97–100号艇装备了两门1915年型伦德尔76毫米高炮,№101与102号则装备了两门1927/32年型T-28坦克炮。
最终,第340号和其他工厂共建成1124型大型装甲炮艇99艘(另有资料称为97艘),1125型小型装甲炮艇151艘。战后1946–1947年又追加交付52艘,总计203艘装甲炮艇。
1125У工程的小型炮艇S-40基于1125型改进设计,采用双V-2坦克柴油发动机,仅小批量生产7艘,配属阿姆河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部队,1942年投入使用。尽管装备水下排气系统,但其噪音仍然较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124型装甲炮艇(1937年)的前期型号在舰艏具有显著特征——“舀斗”形状
项目1124:共建造99艘,建造地点包括:兹列诺多利斯克第340造船厂、伊若尔斯克工厂、阿斯特拉罕第115造船厂、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第264造船厂。建造年份:1937-1946年服役时间:1937-1960年现存数量:3艘(分别保存在叶伊斯克、莫斯科和普里莫尔斯科-阿赫塔尔斯克)技术参数排水量:41.7-49.7 吨长度:25.27 米宽度:3.74-4.06 米吃水深度:0.72-0.81 米装甲厚度:4-45 毫米动力与续航动力装置:2台汽油发动机(每台720-1200马力)推进方式:双螺旋桨最高航速:21-22节航程:21节速度下约240海里自主作战能力:10天乘员人数:15-16人装备导航设备:救生艇设备、部分艇装有127毫米罗盘与“鳄鱼”无线电台武器系统:部分艇配备1套82毫米或132毫米火箭发射器配备1-4挺7.62毫米DT机枪,或1-3挺DT + 1-2挺双联装12.7毫米DShK重机枪火炮:2门KT-28、L-10、Lender或F-34火炮(若装有火箭系统则减为1门)水雷:最多8枚布雷用海军水雷第一批次1124型装甲艇的详细数据排水量:41.7吨最大长度:25.3米水线长度:25米宽度(船侧舷处):3.74米水线宽度:3.6米吃水深度:0.75米动力:2台GAM-34BP汽油机,总功率1440马力最高航速:22节(航程520公里)燃料储备:4200公斤酒精-汽油混合燃料,可航行12.2小时,启动使用1号格罗兹尼汽油武器与装甲主武器:2门76毫米火炮 + 两座T-28坦克炮塔内的双联7.62毫米DT机枪其他:驾驶舱PB-3塔内配1挺DT或马克沁机枪装甲:船体两侧:7毫米甲板:4毫米驾驶舱与顶盖:7和4毫米火炮炮塔(T-28):20毫米机枪塔:7-8毫米对比1125型1124与更小的1125型在结构上相似,但主要区别是1124有两座主炮塔与两台发动机,而1125各一。自然,1124的尺寸也略大一些。
1932年项目要求(阿穆尔型1124)排水量:47.3吨长度:25.3米宽度:4.06米吃水:0.7米船舷高度:1.9米经济航速(11节)航程:500海里最高航速:21.6节船体结构与安全设计采用全形体船体、平底、直立舷、螺旋桨轴外露通道,最大限度减小吃水船体划分为10个水密舱室为降低舰体高度,驾驶舱甲板降低0.5米,导致其下方正好为4吨汽油舱安全措施:安装沙捷林科夫工程师设计的灭火系统,将冷却废气导入汽油舱,避免爆炸整个战争期间未发生任何油箱爆炸事故操控性与居住条件操控性能:极佳,几乎可原地掉头,螺旋桨舵系统处于半隧道内,便于搁浅时保护居住条件:极其简陋舱室高度仅155厘米自然通风与采光(舷窗)水暖系统供暖每台主机装有独立挂载式发电机改进与发展历程1938年修改版(3月批准):
驾驶舱装甲厚度由7增至8毫米,燃料舱甲板由4增至7毫米加强船底结构尝试通过采用轻质合金、镀锌钢材来减轻重量和吃水改良舰艏构造和密封性以提升适航性设计轻型炮塔,以求覆盖全舰装甲带但结果:排水量增至43.8吨,吃水至0.76米,航速降至21节(航程250海里),未实现完整装甲带1939-1940年实战经验反馈后再度修改1942年3月5日,副海军上将加勒尔批准新改进案:
弹药舱改造以容纳更多弹药
艏部舷高提升至主甲板高度,采用假舷墙设计加强船体结构,除宿舍和电台舱外取消舷窗汽油舱装甲厚至14毫米(双层铆接钢板)驾驶舱外围设有栏杆状天线驾驶舱配备通讯设备,连接火炮塔、舵机舱和机舱驾驶舱顶部加装坦克用可旋转潜望镜与观测器,提高战时视野简化操舵系统,便于战地维护改善生活条件:安装多燃料锅炉(可用煤、柴、液体燃料),替代危险的火炉涂装常规颜色:灰色河流作战时:用植物伪装进行伪装图片
武器装备是装甲炮艇上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主要问题集中在火炮方面。早期装备的KT-28型炮原本是T-28坦克上的火炮,已经严重过时,而海军人员更不满意其仅有25度的仰角,这使得它难以对付岸上的高地目标。
海军始终希望能获得具备70度仰角的“舰用”炮塔,同时仍能使用统一的陆军弹药。1938—1939年间,专门设计机构OTB的“沙拉什卡”(秘密设计局)为1124和1125项目的炮艇研发了MU型炮塔,其仰角提升至70度。1939年,基洛夫工厂在MU炮塔中安装了L-10型76毫米炮,并进行了试验场测试。但试验结果未被认可。
1940年,黑海舰队的一艘装甲炮艇上试装了一座配有L-11型炮的MU炮塔,仰角同样为70度。然而,MU炮塔在基洛夫工厂未能投入量产,随着1941年7月工厂迁至车里雅宾斯克,相关研发被终止。
最初设计计划为1124型装甲炮艇装备两门“76毫米半自动坦克炮”PS-3(这也是图哈切夫斯基提出的一种极为复杂、不切实际的“奇迹武器”,未能实现量产),以及安装在指挥舱塔楼上的一挺7.62毫米马克沁机枪。火炮射界:首炮可达300度,尾炮可达330度,仰角达75–85度。
早期1124型炮艇安装的是1927/32年型76毫米坦克炮(KT-28),炮管长度为16.5倍口径,安装在T-28坦克炮塔内。主要弹种为榴霰弹,射速为每分钟2-3发,最大射程为5800-6000米,单门炮配备112发分装弹药。穿甲弹BR-350在理想状态下可在500米距离穿透30毫米装甲。但自1938年初起,基洛夫工厂已停产KT-28。
1937–1938年间,该工厂开始批量生产炮管长度为24/26倍口径的L-10型76毫米炮,计划以L-11型(32倍口径,用于早期T-34和KV坦克)替代旧炮。这些炮被安装在部分1125和1124型炮艇上,继续使用T-28炮塔。
据记载,仅有一艘1124型装甲炮艇装备了两门L-10型炮,即编号62号艇(后编号多次变更,最终定名为“BK-210”),曾在奥涅加湖和波罗的海参战。
1940年过渡时期,炮艇仍采用旧库存的T-28炮塔配备76毫米炮,同时新装了两挺12.7毫米机枪,安装于新开发的DShKM-2B机枪塔中。为容纳新炮塔,指挥舱向后延长了一肋骨间距,导致排水量增加0.5吨,吃水加深1厘米。
T-28炮塔停产以及MU炮塔研发失败,使得大量已建成的炮艇无法完成武装改装,导致工厂积压近百艘“裸船”。
此时,苏联工业已掌握更强大火炮F-34(41.5倍口径)的量产能力,用于T-34坦克。海军部遂决定用配备F-34炮的T-34炮塔来武装第二批1124型炮艇。这种炮塔可通过电驱动在5秒内从一侧转向另一侧,极大提升作战效率。然而在1941年底之前,几乎所有炮塔都优先供应T-34坦克,舰艇根本分不到,只能靠海军部长库兹涅佐夫与军工部长马雷舍夫等人逐一谈判争取少量炮塔分配。
图片
BKA(装甲炮艇)炮塔的复制品
图片
T-28 坦克 —— 装甲炮艇炮塔的来源
据悉,1941年,12座T-34坦克炮塔被安装在伊若尔斯基工厂生产的6艘装甲炮艇(BKA)上。其中,97号和98号炮艇于7月18日入列,99号和100号于8月14日,102号于9月10日,101号于9月15日入列。
对于其余炮艇,则采用了替代方案:安装1914/15年式伦德尔(Lender)76毫米高射炮来替代坦克炮塔。这些高射炮存放在仓库中,所用弹药与KT-28和F-34型坦克炮通用。计算表明,这种替换不会降低舰体的稳心高度(即舰体稳定性),而且舰首与舰尾的吃水深度分别减小至0.68米和0.72米。技术上,这种改装是在原炮塔开口处通过螺栓安装加固钢板,再将高射炮固定在钢板上,弹药通过钢板上的开口进行输送。
不过,炮艇宽度不足,无法充分发挥老式高射炮的射界,但此举被视为临时解决方案。有资料称,共有30门此类火炮被安装于340号工厂生产的1124和1125型装甲炮艇上。也有资料表明,在1941–1942年间,共有7至9艘1124型炮艇装备了伦德尔高射炮。这类炮艇一度被称为“防空炮艇”。存活至1943—1944年的艇只随后被重新换装T-34炮塔及F-34型76毫米火炮。
1942年,随着部分工厂的迁移与复工,苏联成功恢复了T-34坦克和其炮塔的大规模生产,并将部分炮塔分配给海军。同年,1124与1125型的江河炮艇开始配备T-34坦克炮塔及F-34型火炮(仰角为25°)。同时,设计人员也重新开始尝试开发大仰角炮塔,但未能付诸实践。稍晚些时候,部分炮艇开始安装最新型T-34-85坦克的炮塔,配备强力的85毫米火炮。
与此同时,原本复杂的烟雾设备被12个烟幕弹所取代。火炮的垂直瞄准均采用手动方式进行,T-28炮塔的水平瞄准也为手动,而T-34炮塔则采用电动机驱动进行水平旋转。
图片
DT机关枪在炮塔中的安装,博物馆展品
在坦克炮塔中,原装的并列DT机关枪(7.62毫米)仍然保留。这些机关枪可以拆卸下来,用作带有两脚架的轻机枪。此外,最初的装甲炮艇还配备了装有DT机枪的小型炮塔,位于舰桥上,有时也安装于舰艏。随着建造的推进,这些机枪炮塔被改装为通用型,可用于对地和对空射击。
PBK-5型炮塔配有两个带装甲挡板的射击孔,机枪通过球形支架安装在其中一个射击孔中。
1940年,原有的小型炮塔开始被新的DShKM-2B机枪炮塔所取代,该炮塔由列申斯基设计,装甲厚度为10毫米,配备两挺并列的12.7毫米DShK重机枪。DShKM-2B炮塔通常为圆形(六角形版本称为DShKM-2BU),配备带有环形标线的ShB-1光学瞄准器,每挺机枪配备6个弹匣,每个弹匣装30发子弹。此类炮塔通常安装在舰桥上。
根据不同工厂和库存状况,装甲炮艇上可装备3至4挺固定式7.62毫米DT机枪(1~2挺安装在坦克炮塔中并列,1挺在舰桥,1挺在发动机舱上方,有时还有1挺在舰艏),或最多配备4挺(2组并列)12.7毫米DShK重机枪。偶尔也会安装租借法案援助下的柯尔特-勃朗宁(Colt-Browning)机枪。
原计划中,装甲炮艇并不携带水雷。但自1942年春季起,新建的装甲炮艇在舰尾加装了可安装水雷的导轨:1124型可携带8枚水雷,1125型则为4枚。
在1943—1945年期间忠程配资,一些装甲炮艇的舰尾坦克炮塔被拆除,改为安装24-М-8型火箭发射器(可发射24枚82毫米火箭弹M-8-M)或16-М-13型发射器(可发射16枚132毫米火箭弹M-13-M1),这些火箭弹分别基于苏联RS-82与RS-132型航空火箭开发而来。
图片
项目1124与1125的第一批系列装甲炮艇配备了GAM-34БП或GAM-34БС型12缸V型可反转汽油发动机,这些发动机是在米库林的АМ-34航空发动机基础上研制的。GAM-34发动机采用封闭循环系统,通过舷外流水冷却。动力舱内配有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项目1124的大型装甲炮艇配备两台发动机;项目1125的小型装甲炮艇则仅配备一台发动机。GAM-34БП的最大功率为800马力,GAM-34БС为850马力。
自1942年起,大部分1124与1125型炮艇开始装备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的四冲程发动机,主要来自美国的Hall-Scott公司(最高功率达900马力)与Packard公司(最高功率达1200马力)。这些发动机相较国产型号更可靠,但需要高素质的维护人员,并且使用高辛烷值汽油B-87或B-100。
安装GAM-34发动机的装甲炮艇被称为1124/I型;安装Hall-Scott发动机的被称为1124/II型;安装Packard发动机的被称为1124/III型。在1124、1125与С-40项目的装甲炮艇上,配备了“Ёрш”(“刺猬”)型电台,输出功率为50瓦,发射波段为25–200米(0.5–12 MHz),接收波段为25–600米(0.5–12 MHz),通信有效距离可达80海里。
该电台使用两块电压为12伏的10НКН-60М型蓄电池供电,可在行驶或停靠状态下充电。
图片
文末所提的1125型装甲炮艇舰桥复制件,与1124型的舰桥相比,尺寸上略有差异。
图片
原装螺旋桨的故事
在战斗过程中,装甲艇需要在冬季结冰的水域中执行任务,但即使是碎冰也对薄壳船体构成了危险。冰块会刮掉漆面,甚至损坏推进螺旋桨的叶片。
工程师贝努瓦(Бенуа)找到了一种简单而廉价的解决方案——为装甲艇加装了木制防冰带。他们用厚度为40—50毫米的木板包裹艇体底部和吃水线以上100—150毫米范围的艇侧。这样几乎不会影响吃水深度,木头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浮力,但艇速因此降低了一些。这个问题部分通过工程师埃·埃·帕梅尔(Э. Э. Паммель)设计的一种特殊螺旋桨得到了解决:这种桨的叶片边缘加厚,使其更结实耐用。结果是螺旋桨更坚固了,而艇速仅损失了半节航速。
因此,我们的装甲艇在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上,在敌军航运季节结束后仍然能“惊扰”芬兰人两到四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必须指出,由于装甲艇具有平底船体和几乎垂直的艏柱,它们甚至可以靠泊在未设码头的岸边,因此在多次登陆作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装甲艇航速高、吃水浅、防护性好、火力充足,成为河流和湖泊作战中不可替代的作战单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作战行动之一,是一整个装甲艇分舰队在红旗阿穆尔舰队中的参战。这里部署了第一批28艘该系列的装甲艇。
在阿穆尔河上,苏军舰队的主要对手是日本的松花江舰队(包括5艘炮舰、12艘装甲艇、10艘警戒艇、若干辅助舰艇以及3个海军陆战团)。
1945年8月,第1独立装甲艇分舰队编入泽–布列河(第4)河船旅,由海军上尉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菲利莫诺夫(Серг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Филимонов)指挥。第1装甲艇中队包括“БК–41”“БК–42”“БК–43”“БК–44”号艇,第2中队包括“БК–45”“БК–46”“БК–55”“БК–56”号艇。
该旅的第2独立装甲艇分舰队包括“БК–61”“БК–62”“БК–63”“БК–64”号艇。
第1独立装甲艇分舰队负责支援第2红旗集团军,于1945年8月10日至14日参加了松花江进攻作战。8月10日,苏军攻占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苏称:萨哈连市)。由于事前侦察未能确定日军炮兵阵地的位置,装甲艇在4时35分强行冲入“爱辉”(萨哈连)港锚地,引诱日军开火,借此发现了日军的一个四门炮兵阵地的位置。在突袭中,装甲艇成功炸毁了一个燃料仓库,击沉了2艘军用艇和4艘民用河船。随后,装甲艇在烟幕掩护下,在码头登陆了由第101设防地区组建的混合部队(50人),边防舰艇部队还登陆了两个边防排。日军边打边撤,弃守阵地。
当日下午15时10分,装甲艇又搭载一个步兵营,顺流而下,在爱辉市(今黑龙江省黑河)登陆,并于8月11日清晨攻占该市。
8月18日,该分舰队从阿穆尔河进入松花江,完成了战斗任务。
因其英勇表现,该分舰队于1945年8月30日被授予“近卫”荣誉称号,成为红旗阿穆尔舰队的“第1近卫独立装甲艇分舰队”。
红旗阿穆尔舰队的第1装甲艇中队隶属于第1河船旅,下辖1124型装甲艇“11”“12”“14”“23”号,由中尉谢尔盖·格卢什科夫(С.С. Глушков)指挥。该中队也参加了松花江进攻战役。1945年8月9日至10日,配合第15集团军进攻并攻克设防城市同江(又称“陆哈苏苏”)。
8月11日,该中队参加了对抚远的进攻。8月15日,在接近佳木斯的战斗中,第1装甲艇中队在短暂交火后俘获了一艘敌舰,随后率先进入佳木斯港锚地并完成登陆作战,之后又参与攻占了敌军设防据点鳌庆、红旗岛和三姓市。
该中队也于1945年8月30日被授予“近卫”荣誉称号,正式命名为红旗阿穆尔舰队“第1近卫装甲艇中队”。
图片
图片
装甲艇1124型。
图片
图片
苏联红旗海军多瑙河舰队使用的1124型和С-40型装甲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中为1124型装甲艇“БК-163 '萨拉托夫爱国者’”,背景中为1124型装甲艇“БК-323”。拍摄地点:奥地利,多瑙河舰队。
图片
图片
1974年照片,БК-302装甲艇,准备作为纪念碑安装。
1124型装甲艇曾在拉多加湖、波罗的海、丘德湖、伏尔加河,以及亚速海和多瑙河舰队服役。根据原作者的统计,战斗中损失了11艘装甲艇,其中只有一艘成功修复重返服役。主要损失发生在亚速海的战斗中。
这是苏联海军河用装甲艇中数量最多的型号之一,仅有1125型(203艘)、191型和191M型(共119艘)装甲艇建造数量超过它。
到了1955—1958年,所有现存的河用军用舰队均被解散,其舰船和艇只大部分被拆解报废。
1965年,所有幸存的1124型和1125型装甲艇被重新分类为火炮艇。目前,三艘1124型装甲艇以纪念碑形式保留并“服役”于莫斯科(中央海军博物馆)、叶伊斯克和滨海阿赫塔尔斯克。
图片
叶伊斯克市「卫国勇士号」装甲炮艇纪念碑(БКА-162),桅杆已缺失
图片
中央海军博物馆(ЦМВС)。背景中是1124型装甲艇。
图片
124号亚速海军事舰队的装甲艇。该装甲艇由苏联英雄米哈伊尔·索科洛夫指挥。
图片
感谢收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
军用直升机变身舒适小屋“可供租赁”
意大利最差的攻击机“布雷达”Ba.65(图集)
为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亨利·M·杰克逊”号投送补给忠程配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